大多数学者将产业融合产生的原因归于技术的进步与政府管制的放松。Yoffie在分析信息产业融合现象的基础上指出,产业融合主要来自于三方面的影响:技术的进步、管理的创新以及政府管制的放松,正是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产业融合才得以发生。Lei认为,产业之间发生融合的前提条件是两个产业之间具备共同的技术基础,因此是技术的进步引起了技术融合的发生,进而才能够产生产业融合。植草益明确指出,产业融合源于技术的进步和管制的放松。
除了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外,不少学者认为产业融合的出现还需要同时具备其他因素。张磊指出,最初的技术进步和电信业管制的放松并未导致电信、广播、电视等之间的融合,而只有结合了后来出现的管理方面的创新,才使得三者之间的融合成为现实。Gillwald认为产业融合产生的原因包括四个方面:数字化引起的技术进步、自由竞争的市场、被削弱了的垄断和管制以及全球化的数字通讯网络。除了技术创新和政策放松经济性规制外,于刃刚等将企业跨产业并购、组建战略联盟也纳入产业融合的原因中,认为正是四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才使产业融合得以实现。陈柳钦在承认技术创新和放松管制的基础上,认为竞争合作的压力以及跨国公司的发展的共同作用促使了产业融合的出现。
产业融合的类型
因为本身研究的侧重点的不同,学者们在自己的研究视角上对产业融合的类型进行了概括。Stieglitz从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进行了划分,认为技术融合是供给方面的融合,而产品融合则为需求方面的融合。Greenstein和Khanna进一步地将技术融合分为技术替代融合与技术补充融合。张磊则从产品视角出发,将产业融合分为替代型融合和互补型融合。而周振华将结合型融合补充其中,认为存在替代型、互补型和结合型三种融合类型。胡汉辉和邢华从产业之间的关联属性角度出发,认为产业融合具有三种类型,即产业渗透、产业交叉以及产业重组,周琐采用了这种划分方式对银行业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基础上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不少学者提出产业融合有三种主要形式: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产业间的延伸融合、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除了这三种形式外,聂子龙和李浩认为全新产业取代传统旧产业进行融合这种融合形式也应包含其中。胡永佳认为考察视角不同导致产业融合分类不同,从融合方向上看,可分为横向融合、纵向融合和混合融合;从融合结果上看,可分为吸收型融合和扩展型融合。潘斌和彭震伟在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中,将产业融合分为置换融合、渗透融合以及延伸融合三种形式。黄群慧和霍景东区分了融合路径和产品的视角,从产业融合的路径看,包括四种类型:交叉融合(高科技产业间)、延伸融合(传统三次产业之间)、重组融合(传统产业内部)、渗透融合(高科技产业对传统产业);从产品视角来看,产业融合可以分为替代性融合和互补性融合。
产业融合的识别和测算
由于产业融合概念界定的未统一性,学者们试图通过对发生融合的产业之间进行实证研究来分析产业融合的存在性和程度。Gambardella和Torrisi首次采用赫芬达尔指数对电子信息产业中企业的不同业务的融合程度进行了测算,并对技术融合、技术融合与产业融合之间的关系、技术融合与产业融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
Danowski和Choi在对信息产业的融合情况进行分析时,使用信息产业-年间的网络结构的变化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判断其结构是否发生变化,来识别企业融合或业务融合的存在性及其融合程度。Fai和Tunzelmann使用相关系数分析法对美国化学、电子、机械和交通运输四个产业部门之间专利份额进行了测算,以相关系数的变化趋势来衡量产业间的技术融合程度。
由于我国在专利、联盟与并购等数据库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导致主要使用专利数据的赫芬达尔指数法和相关系数法等识别和测算产业融合程度的方法在国内研究中不易应用,国内学者对产业融合的识别和测算主要通过定性概括或使用墒指数法、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进行研究。马健认为辨别产业之间是否发生了融合主要基于如下三个原则:产业之间是否存在共同的技术基础,是否完成了产业融合的全过程,以及最终是否导致了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然后根据这三个原则,对中国上市公司的信息业务融合程度及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胡金星使用自组织理论中的墒指数法对我国三网融合的技术融合和企业融合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技术融合、企业融合以及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衡量。徐盈之和孙剑在分析信息产业对制造业的融合作用时,使用了投入产出数据对信息产业与制造业各行业的融合程度进行了测算。
产业融合的过程
产业创新研究的权威Freeman认为,产业创新的过程包括技术和技能创新、产品和流程创新、管理和市场创新等阶段。受此启发,Gambardella和Torrisi提出产业融合一般要经过技术融合、业务与管理融合、市场融合三个阶段,如果只有技术融合,而缺少业务和管理融合特别是市场融合,产业融合并不能实现,只有经过三个阶段的融合,最后才能完成产业融合的全过程。当然,这三个阶段的实现形式既可以是前后相互衔接的,也可以是并行同步促进的。
对于产业融合三个阶段的特点,Stiegfitz总结得更为具体。他认为第一阶段时存在两个产业,它们从供给到需求都不相关,此时融合的过程需要政府管制放松、新技术发明等外部因素所激发;到了第二阶段,发生融合的产业之间,企业行为及其市场结构都开始发生变化;进入到第三阶段,融合的两个产业之间,无论是技术还是产品市场方面都具备一定相关性,此时两个市场趋于合并,发展趋于稳定化。因此,无论是技术融合还是产品市场融合,产业融合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含有上述三个特定的阶段。
大多数国内学者基本认同产业融合要经过技术融合、业务与管理融合、市场融合三个阶段的观点。陆国庆;马健。在此基础上,何立胜和李世新认为,产业融合是在技术与制度创新的基础上不同产业内的不同行业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并逐渐融为一体,最终形成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除此之外,聂子龙和李浩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同时还可能会发生既有产业的退化、萎缩、乃至消失的现象。
当然,强调要经过技术融合、业务与管理融合以及市场融合这三个阶段的动态过程并不是产业融合过程研究的唯一范式。不少学者从其他视角来对产业融合的过程作出自己的认定。Collis等在产业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发生融合的产业之间其产业结构会从传统纵向至横向结构发展,这一过程就是产业融合的过程,并以传统的电视、电话和计算机产业之间的融合过程为例,说明了这三个产业间的垂直结构分解并形成了五个水平化的产业部门。
Hooper认为,融合并不是一个“一维空间”的概念,而是包含了五个维度的内容,具体包括基础技术融合、网络融合、设备融合、企业融合和管制融合。胡金星将产业融合的产生过程看作是一种自组织过程,也就是说,在开放系统中,不同产业的企业主体之间会存在非线性竞争与协同的互相作用,打破了原有系统的线性关系,并导致产业系统向有序化方向发展,促使新兴产业出现与发展以实现不同产业间的融合,并提出产业融合的过程包括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企业融合、制度融合、市场融合五个方面。
产业融合的效应
由于产业融合涉及到跨产业之间的行为和关系,必然会引起市场结构和产业绩效的改变。马健认为,从微观上看,产业融合能够减少企业成本,改善产业绩效,是传统产业创新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从宏观上看,产业融合有利于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从而提高一国产业竞争力。陈柳钦认为产业融合具有六大效应,具体包括竞争性能力效应、竞争性结构效应、创新性优化效应、消费能力效应、组织性结构效应以及区域效应。
胡永佳对产业融合效应的分析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进行了衡量,认为在企业的微观层面上,企业之间能够提高共用资产的利用率,从而带来了企业成本的节约;在产业组织的中观层面上,产业融合使产业之间能够产生竞争合作效应,有利于有效竞争的新型市场结构的形成;在经济社会的宏观层面上,产业融合有利于产品和产业创新,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持续增长。这些对产业融合的效应分析主要是基于定性的研究而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