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记者戚祥浩
《瓯江观察》是浙报集团温州分社创办的重点栏目,围绕中心,聚焦热点,从全省乃至全国看温州,让读者在浙里读懂温州。
“4.26”世界知识产权日临近,关于专利保护的话题日渐增多。
保护知识产权,推动专利“变现”,从某种角度,就是保护创新的积极性。
然而,温州市鹿城区近日梳理的一份数据显示,该区自去年8月获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区创建以来,推动促进一批专利向中小微企业流动,截至今年3月底,共为56家企业许可专利件次,其中免费专利件。
类似做法在新能源汽车界较常见,比亚迪、特斯拉等品牌频繁传出相关专利开放的消息。
千辛万苦捣鼓出来的研发成果,“免费”供人使用,这背后到底在下怎样一步棋?
图源视觉中国
唤醒沉睡的“生产力”
记者从鹿城区市场监管局了解到,为56家企业许可使用的专利,几乎清一色来自高校。
为什么把主要目标瞄准高校?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指出,我国高校有效发明专利实施率为16.9%,其中产业化率仅为3.9%。
低产业化率背后,有着高校发明专利与市场脱节、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原因,也有专利交易需要较长时间撮合、跟踪服务和技术消化等客观原因。
大部分高校发明专利“沉睡”的同时,广大中小企业却面临技术研发较难、核心竞争力较弱等困扰。部分中小企业出于保密需要,即使存在专利需求,一般也不愿通过公开渠道发布。
如何将“苦于创新无门的企业”和“高质量专利无法落地的高校”串联起来?浙江作为全国率先探索“专利开放许可”的试点省份,在新的探索模式下,搭建了“浙江知识产权在线”平台,一项专利可以给一家企业使用,也可以给多家企业使用,甚至免费用。截至4月18日,平台上公开的免费专利共有件。
这其中,包含了鹿城委托第三方专业公司,结合本地中小微企业实际创新需求,从高校、科研院所等征集过来的免费专利。除了在“浙江知识产权在线”平台上公布,鹿城市场监管局还进一步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