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狂奔野驴子拼妈之狂奔野驴子
我家小朋友曾经在7个月体检的时候,被检查出了度的散光。当时那种焦虑就是瞬间性地袭遍了我的全身。我和爸爸上上下下寻找原因: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就会出现这么严重的散光呢?不会是我们夫妻的近视遗传的吧?
医院的保健科,拿着结果直接就去了眼科,眼科医生看着体检单,给我们的回答是,从数值上看确实已经超出了正常水平,但孩子太小,也不能采取任何干预办法,只能平时在生活中更注意眼睛保护,增加孩子的户外活动,在辅食中多加一些胡萝卜和鱼类。另外就是以后定期复查眼睛。
我家宝宝除了是个巨大儿外,从出生以后就一直非常健康,黄疸、湿疹、拉肚子、感冒这些常见问题,在我家宝宝身上几乎都是一闪而过,没有给我们带来太多困扰。那次的检查结果,真是她出生以后遇到的最大问题了。医院眼科,看到那么多带着眼镜的小朋友,想到我家宝宝以后也可能这样,心里那真叫一个痛。
在不断的总结、焦虑和忏悔中,度过了一个月。到了应该复查的日子,我们去了一家以医院进行复查。到了儿童眼科,又看到无数个带着眼镜的小朋友,小朋友眼睛出问题的高频率,真的让我大吃一惊。
但八个月的宝宝看眼科医生,还是极为少见的了,惹来周围家长们一波又一波的同情目光。
医生先是临床观察,然后眼底检查,最后是各种仪器。在眼底检查那一环,我们需要分六次,每隔15分钟,给宝宝点一次眼药水。八个月的孩子极不配合,我们使尽了浑身解数,才算完成。在最后一环,医生要用一个撑子把她的小眼睛撑住,医生在做之前,就很严肃地告诉我,这一点都不会有疼痛的感觉,我也亲眼看着那么多的小朋友安然地躺上去再下来。可我家宝宝太小,对于外来这种刺激太过害怕,医生一开始,她就声嘶力竭地哭,我一边抱住她,攥住她的双手,眼泪也一下子涌出,医生竟然还抬头骂我,这一点都不疼,你跟着哭什么哭?
总之,那次检查折腾了近一天的时间,耗了我们诸多心力,医院的时候,宝宝见到白色衣服的人靠近,就开始哭。
好吧,我要说的重点来了,检查结果是我家宝宝的眼睛在物理结构上没有问题,也没有出现任何化学病变,有点散光,也只是年龄发育阶段的问题,不足为患!
受了那么多的惊吓,折腾了那么久,竟然没有问题?!我到医院的保健科当时给我们的数据是如何得来的,也许是仪器出了问题?又或者是宝宝的眼睛在那一个月间出现一些飞速的变化?
总之,这么折腾一圈之后,我还是对宝宝的眼睛健康知识进行了一番研究,也为以后持续的眼睛保护工作打好理论基础,毕竟在这个电子产品充斥的时代,孩子的眼睛保护必是一个长期的话题。
要点一大部分宝宝都是散光据那份体检报告显示,我家宝宝两只眼睛的散光度数都超过了度,医院眼科医生告诉我们,几乎所有婴幼儿都有散光,在理论上,50度以内都是轻度,不需要人为干预,随着年龄增长基本都会自愈。但在平时的诊断中,他们将实际标准放到了度,即度以内的散光都不需要人为干预。但我家宝宝的情况,如果不尽早干预,很可能很早就会近视。
散光是由于角膜表面凹凸不平或弧度不平衡导致的,当光线射入眼睛时,角膜上厚薄不匀或角膜的弯曲度不匀使得角膜各子午线的屈折率不一致,光线不能聚集于同一焦点,不能准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宝宝就会看到重叠、零乱的影像。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儿童出现散光率已经越来越高,根据原因不同,儿童散光主要分为7种:曲率性散光,主要是由于眼睛的各屈光间质各向的曲率不一致造成的;获得性散光,由于外伤、手术、不合格的隐形眼镜的压迫等原因导致角膜的形态上的变化造成;生理性散光,主要是由于眼睑挤压角膜等生理因素导致,一般表现为角膜前界面的垂直弯度略大;指数性散光,主要是由于屈光间质中各部分的折射率不一致所致;晶体散光,由晶状体表面各经线上的曲率不一致所导致;肌性散光,主要是由于睫状肌各方向上的屈光力不一致所致;光心偏离性散光,主要是晶状体半脱位、倾斜所致。
由于婴幼儿的视力本来就发育不完全,所以很多家长不会注意到孩子的眼睛散光问题。只有进行定期检查,才可能发现宝宝的眼睛问题。一般来说,宝宝在刚出生后,医生都会对眼睛进行常规检查,是否存在严重病变。父母至少在3个月、半岁、1岁时要对宝宝眼睛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
要点二出现散光的原因轻度散光是因为发育阶段原因,重度散光目前所知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遗传。父母虽然都是从高中开始戴眼镜,但近视度数也不到度,散光度数则更低,根本没有达到能够遗传的程度,这也是当时百思不得其解的事。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重大创伤,导致眼睑挤压角膜的情况。如果这些原因都被排除以后,那么平时没有注意到的一些生活习惯也可能导致宝宝的散光。当时因为那个体检结果,我细细地梳理了一下我家宝宝七个月的生活,总结了一些可能的原因。虽然最终证明眼睛没有问题,但是这些没有足够重视的生活习惯,还是有可能对宝宝的眼睛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还是要适当注意。
一、浴霸浴霸的灯光对于小宝宝来说太强,很容易对眼睛造成刺激。宝宝洗澡,最好还是采取暖风机等其他形式保证室温,千万不能开浴霸。
二、强烈的阳光夏秋季节的中午,带宝宝出门,最好还是打把伞或者是带个帽子,强光直射可能会给宝宝带来刺激。
三、电脑、IPAD、手机我曾经一度怀疑这是我家宝宝眼睛出现问题的罪魁祸首。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刚出月子,我的邮箱里就有一本书的文稿等着我处理。虽然我注意到工作时不带着宝宝,但有些着急的情况下,抱着宝宝坐在电脑前,她会很着迷地盯着电脑。同样的情况出现在我和爸爸看IPAD和手机时,只要在这两种不断变换着色彩的屏幕出现在她视线范围内,她就会紧紧盯着。我们意识到这会对她的眼睛不利,总尽量避开,但总无法全部避免。这也是现在越来越多孩子的眼睛出现问题的最大原因,爸妈们还是尽量避免,在宝宝面前玩这些东西啦。
四、商场灯光奶奶带着小朋友逛商场简直是最经常的遛弯活动,冬暖夏凉的商场,就是宝宝的大型游乐场,但商场里,都是高强度的灯光,长时间暴露在这些强烈灯光下,对宝宝的眼睛也是有不利影响的。
五、户外各种LED屏在1岁以前,孩子出门在外,遇到任何LED屏,都不会放过,尤其是晚上出去,周围都是各种屏幕灯光。每当这时,宝宝就像个猎人等待猎物一样,炯炯有神地从一块屏幕转到另一块屏幕上。这种长时间的观看可能对宝宝的眼睛产生了刺激。
六、相机对着宝宝拍照,任何时候,都要尽量避免开着闪光灯,这对宝宝眼睛造成的伤害将远远大于你的想象。
要点三关于婴儿眼睛常见病宝宝的眼睛健康极为重要,但很多时候还是会被忽略,如果不是因为那次检查,我们也不会对女儿的眼睛问题如此重视。父母一定要注意观察宝宝的视力发育相关情况,问题发现的早,才能更早干预,矫正效果也才能更好。除了散光,一般婴幼儿的眼睛还最可能出现以下几个问题,爸妈们可对照着检查一下自己宝宝的情况。
一、斜视即斗鸡眼,两只眼球的视线无法同时落在想看的目标,一只眼睛看着某个东西时,另一只眼睛却看到别的地方。斜视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斜视间歇出现(时有时无)、双眼交替、眼睛运动灵活、斜视的角度不大,多是生理性的;若斜视持续存在、固定一眼或双眼、眼睛运动不灵活、斜视的角度大,且越来越明显,往往是病理性的。
生理性的斜视可不必治疗。内斜视大多是生理性的。由于3岁以下的宝宝为了能看清近处物体,眼睛必须调节,调节力过强,眼球便向内收,由此表现为内斜视。随着宝宝的成长,眼调节功能逐渐完善,会自行恢复正常。
病理性的斜视则必须尽早矫正。确定性质和病因后,眼科医生会做出治疗方案,一般情况下都能通过佩戴眼镜及视功能训练矫正成功,部分严重患儿,必要时可手术矫正。
二、弱视弱视是指眼球无器质性病变,而戴上矫正视力的眼镜后仍达不到正常的视力。弱视是危害性较重的小儿眼病,不仅影响视力,更重要的是患儿双眼同看一个物体时不能产生完整的立体感,致使很多精细的操作或需要正常立体视觉的动作均无法完成。引起宝宝弱视的原因很多,除了先天性弱视外,还有斜视性、屈光参差性、屈光不正性、视觉剥夺性4类弱视。
弱视治疗效果与治疗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小,治疗的效果越好。1—3岁的宝宝进行弱视训练最适宜,近90%以上的宝宝都可治愈。
弱视宝宝在治疗期间要做到“三个坚持”:坚持佩戴眼镜;坚持做例行检查,每半年到一年就要做一次扩瞳验光,根据验光结果重新佩戴合适的眼镜;坚持做弱视训练,将正常的眼睛遮住,完成穿针引线等精细事情,如果两只眼睛都有弱视,就要轮流做。
三、倒睫婴幼儿倒睫较为常见,主要是由于婴幼儿脸庞短胖,鼻梁骨尚未发育,眼睑脂肪较多,睑缘较厚,容易使睫毛向内倒卷,造成倒睫。加上他们的睫毛多数纤细柔软,泪液分泌较多,也较粘稠,纤细柔软的睫毛蘸着泪液在眼睛表面刷扫,导致眼睛不适,但多数不会对眼睛造成损伤。
在婴儿期,30%—40%的宝宝都会出现倒睫毛,随着宝宝到3岁左右,一般都会自愈。如果倒睫毛引起角膜上皮点状脱落,则应与治疗,轻者可滴涂抗菌素眼液、眼膏。如果睫毛又粗又短,戳刺眼睛,刺伤角膜,造成灶性浸润,患儿怕光流泪明显,往往则需要手术矫治。宝宝倒睫切忌自行拔除或剪去,因为拔除睫毛往往会损伤毛囊和睑缘皮肤,造成睫毛乱生倒长和睑内翻,日后即使手术矫正,睫毛也会排列不整齐,影响眼睑的美观。
四、上睑下垂先天性上睑下垂多因胎儿期动眼神经或提上睑肌发育不全所致,具有一定的遗传性。轻者仅影响外貌,若眼睑下垂严重甚至遮盖了整个瞳孔,则会影响视力的正常发育而造成弱视。
此种眼病有惊无险,家长不必焦虑,治疗方法很多,效果也都不错,除了较严重影响视力的幼儿需要早期手术外,一般可延到10多岁时再行手术。通过手术,不仅能矫正下垂的上眼睑,还能再造一对漂亮的双眼皮。
要点四婴儿眼睛健康该怎么做早在怀孕第四周,胎儿的视觉就已形成。此时,胎儿的眼睛很小,被一层皮层包覆着。以后四、五个月,眼神经、血管、水晶体和视网膜开始发育,到第六个月末,胎儿眼睛已有很大的发展。
因此,保护宝宝眼睛,从肚子里就已经开始了。如果孕妇患风疹或感冒发烧,或受其他病毒和细菌侵犯,再加上用药不当,就会给胎儿眼球的正常发育带来不良影响。如果夫妻双方均是高度近视,应进行遗传性眼病的咨询。
新生儿期(0—28天)宝宝刚出生时,对光线就会有反应,但眼睛发育并不完全,视觉结构、视神经尚未成熟,视力只有成人的1/30。只能追视水平方向和眼前18—38公分的人或物,视野只有45度左右。新生儿偏爱注视较复杂的形状和曲线,以及鲜明的对比色。
这个阶段应注意孩子双眼的大小、外形、位置、运动、色泽等,尽早发现先天异常,并应防治源于产道的感染性眼病。
1—12个月孩子满月后,已具有注视与两眼固视能力,会注视抱他的人,不过无法持续太久,眼球容易失去协调。此时,大多数婴儿的视觉可以平稳地“跟随”运动的物体,也能将视线固定在某物体上。
4—6个月的宝宝视网膜已有很好的发育,能由近看远,再由远看近,4个月时开始建立立体感。这一时期的宝宝会以视线寻找声音来源,或追踪移动的物体,例如妈妈在房间内走动,婴儿的眼睛也会跟着转动;此时婴儿己经能够转动身体,会伸手去捉眼睛看到的东西,如在婴儿床上方挂着的小吊饰等。这个时候的视力约为0.1。
6个月以后,两眼可以对准焦点,孩子会调整自己的姿势,以便能够看清楚想要看的东西。
8个月大时,对于眼前突然消失的东西,会出现寻物的反应,特别喜欢用视线来追踪眼前的物体,眼、手的协调也较为顺利。此时,宝宝的视力保持在0.1—0.2之间。
8个月以后,宝宝真的能够用眼睛辨识亲人了。这个时候的宝宝积极运用全身的感觉器官如视觉、听觉,尤其是触觉去认识世界。
到1岁时,视力约为0.2。如果孩子学习走路的时间明显延迟,或走路容易跌倒、被东西绊倒,都有可能是视力出现问题了。
很多父母喜欢在小婴儿的床栏中间系一根绳,上面悬挂一些可爱的小玩具。如果经常这样做,孩子的眼睛较长时间地向中间旋转,就有可能发展成内斜视。正确的做法是把玩具悬挂在围栏的周围,并经常更换玩具的位置。
专家建议
婴儿期是视觉发育最敏感的时期,如果一只眼睛被遮挡几天时间,就有可能造成被遮盖眼永久性的视力异常,因此,一定不要随意遮盖孩子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