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关于散光基础概念的一篇文章,特别适合刚接触视光行业的从业人员,内容简洁明了,带有普及性。虽如此,但也有些一些较为冷门的视光基础概念,相信也能给在视光行业濡染已久的高手们以启示。
平行光线入散光眼后,不能成一个焦点,而成为两条焦线;两条焦线间的距离,决定散光的程度。
散光眼分两类:
不规则散光:由于各子午线的弯曲度不一致而产生,使用框架眼镜不易矫正。
规则散光:两个主要子午线(即屈光力量最大的与屈光力量最小的子午线)互垂直,可用普通镜片矫卫。
散光(astigmatism)的定义是:眼的不同子午线方向的屈光力不相同。通常在一子午线方向存在最大屈光力,另一子午线则存在最小屈光力,这两条子午线被称为主子午线。也就是说,在同一眼的两条主子年线方向上光的会聚点是不一致的。其原因通常是由于眼的屈光系统(主要是角膜)曲面不同轴向上的曲率半径不一致,由此造成在确定的眼球轴长上不同主子午线的屈光力不一致。由于两条条主子午线不能有相同的焦距,只能形成两条条焦线。一条子午线的焦线比另一条更靠近视网膜,其结果是落在视网膜上的像产生像散,即圆形物体被看成为椭圆形,或方形物体被看成为矩形。用凸球镜片或凹球镜片不可能矫正这种情况,因为它只能把一条子午线方向的焦点移至视网膜上。散光者在判断物体形态上,有时会出现一定偏差。比如视网膜上的像呈椭圆,断物体是圆形的;而视网膜上的像是圆的,散光者判断是椭圆的。
当采取正确的光学矫正后,一个圆形物体在散光者的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圆形的像时,往往会产生知觉上的不习惯。这是当散光者首次使用光学镜片矫正散光时常常会出现不太适应的原因。因此,当我们开始矫正深度散光时常常需要先用低度矫正,以使散光者逐渐适应调整,以后逐渐增加处方中的散光度数,直到其能接受足度散光矫正的处方。
规则散光又可以用两个主要子午线力量的大小不同而分为以下五类:
单纯远视散光:当眼不用调节时,平行光线入眼后,在一个主要子午线上可以聚焦于视网膜上,而在另一主要子午线,则在视网膜的后面聚焦。
单纯近视散光:当眼不用调节时,平行光线人眼后,一个主要子午线所成的焦线位于视网膜上,而在另一主要子午线所成的焦线,则在视网膜的前面。
复性远视散光:当眼不用调节时,平行光线人眼后,二个主要子午线所成的焦线都在视网膜的后面。
复性近视散光:当眼不用调节时,平行光线人眼后,二个主要子午线所成的焦线都在视网膜的前面。
混合散光:当眼不用调节时,平行光线入眼后,一个主要子午线成焦线于视网膜的前面,而另一主要子午线则成焦线于视网膜的后面。
从以上类型分析,平行光线人眼后不能准确聚集于视网膜上,都是因为屈光系统中有了异常,眼视光学将屈光系统的异常归纳如下:
1.屈光系统中各成分的位置异常
眼球的前后径太短(远视)或太长(近视)。
晶状体向前(近视)或向后(远视)移位。
2.屈光面的异常
角膜和晶状体的弯曲太小(远视)或太大(近视)。
角膜和晶状体的弯曲度不规则(散光)。
3.屈光系统中各成分的倾抖
(1)晶状体倾斜或脱位(散光)。
(2)视网膜倾斜,如在高度近视眼中的巩膜后葡萄肿,如果葡萄肿的顶端不在黄斑中心凹处,即可产生散光。
4.屈光成分的折射率异常
如房水、晶状体或玻璃体的折射率过高或过低等会产生球面屈光不正或散光。
5.屈光系统中成分的缺失如无晶状体眼造成高度远视。
引起散光眼的原因有两类:1.先天性散光眼
大部分散光眼是先天性的,角膜或晶状体的形状不够圆就会发生散光,这种散光称为曲率性散光。最常见的原因是角膜不够圆,像橄榄球而不像篮球,结果使角膜有两个弯曲度,一个弯曲度大,一个弯曲度小。至于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普遍认为主要是由于先天性遗传因素,也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比如眼流对角膜的压迫。散光眼常伴有近视眼或者远视眼。
2.后天性散光眼
严重散光通常发生在各种眼科手术后,包括翼状衡肉术后,自内障摘除术后,穿通或板层角膜移植术后,小梁切除术后等。角膜疾病如圆锥角膜亦可引起较严重的散光;角膜外伤和炎症引起的角膜变形和瘢痕.眼球外伤、视网膜炎症、视网膜脱离术后,常常引翅不规则散光。不规则散光往往较难矫正。
由此我们可看出,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正常与否是影响屈光状态的主要因素,好的视力必须有一个完整协调和透明的屈光系统。
作者:潘学龙
如需转载本文,请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并尊重作者原意图。欢迎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权威的眼视光中文杂志
焦点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