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27日,弗兰斯·东戴尔出生
19世纪荷兰最著名的眼科和内科医生弗兰斯·科内利斯·东戴尔(FransCornelisDonders,.5.27-.3.24)对眼睛和光学的病理和生理研究使得对近视、远视和散光的治疗成为可能。如他在年发现远视是由于晶状体缩短导致光线折射到视网膜以后产生的。年他发现散光是由于角膜不平坦导致晶状体散射光线产生的。
年5月27日,沃尔夫冈·奥斯特瓦尔德出生
德国化学家沃尔夫冈·奥斯特瓦尔德(WolfgangOstwald,.5.27-.11.22)是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威廉·奥斯特瓦尔德之子。他开创并促进了胶体化学的发展。胶体化学研究胶体分散系的形成和破坏,以及胶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年他创立了胶体学会。
胶体中的分散微粒直径在10-9-10-7米之间,比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微粒小,而比溶液的微粒大。由于胶体溶液具有大分界面的不均性(光分子溶液例外)物质,所以具有与低分子真溶液不同的性能。这主要是指胶体的电性和光性。胶体带电是因为胶粒有很大的表面积,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胶粒吸附阳离子就带上正电荷,吸附阴离子就带上负电荷。当一束光线通过胶体溶液时,在光束垂直面上可以观察到一个明亮的光柱。我们没有真正看到这些胶粒本身,所看到的只是被胶粒散射出来的光。胶粒对光的这种散射作用称为“廷德尔效应”。
年5月27日,约翰·考克饶夫出生
英国物理学家约翰·道格拉斯·考克饶夫(SirJohnDouglasCockcroft,.5.27-.9.18)和爱尔兰柏林大学的爱尔兰物理学家瓦尔顿(ErnestThomasSintonWalton,.10.6–.6.25)共同获得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发展用人工加速原子性粒子的方法使原子核蜕变的先驱性工作。
考克饶夫和瓦尔顿在20世纪30年代初设计和制作了第一台高压倍加器,并且成功地用于产生人工核蜕变。他们先让锂蜕变成氦,后来又让硼蜕变成氦。值得特别一提的是,他们的成功不仅是由于技术上的进步,更重要的是由于有理论的正确指导,这个理论就是伽莫夫(GeorgeGamow,.3.4-.8.19)的“势垒穿透理论”。
当时已经知道,从放射性元素发出的α粒子,其能量要比计算所得的核势垒高度低得多。很长时间科学家对此甚感怀疑,直到年,在哥本哈根工作的伽莫夫、伽尼(Gurney)和康顿(Condon),证明可以由波动性来作出解释。年,伽莫夫访问卡文迪什实验室,考克饶夫和他讨论了与此相反的问题——用高压电加速的质子要有多大的能量才能穿透原子核。这次谈话使考克饶夫树立了信心,他把谈话结果写成备忘录送交卢瑟福审查。这份备忘录促使卢瑟福支持考克饶夫最初的方案,不久,瓦尔顿也加入进来。
考克饶夫和瓦尔顿在人工加速带电粒子的领域做出突破性贡献绝非偶然。卡文迪什实验室是核物理研究的发源地,放射性、α,β,γ射线、宇宙射线相继得到发现和研究,为核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实验基础,这些发现和研究很多是与卡文迪什实验室分不开的。
考克饶夫和瓦尔顿的成功是在这一方面第一件有深远影响的成果。年年初做了第一个人工蜕变实验,对蜕变过程中能量关系的分析,为爱因斯坦质能等价性的理论推断提供了实验验证。
人工加速带电粒子的成功使考克饶夫和瓦尔顿成了科学界的红人。然而世人并不知,当时由于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研究经费短缺,没有足够的条件建造如此巨大的设备,考克饶夫和瓦尔顿利用自行车的车架,雕塑黏土、饼干盒、板条箱、从废弃的油泵拆下的玻璃管等器材组成。他们找到一间旧教室,用来安装分离原子的试验器材,他们把板条箱钉上钢皮,用于X射线和防止触电。这台原子分离器中有一个垂直的玻璃管,粒子通过玻璃管向下轰击只有邮票大小的锂块。用硫化锌闪烁屏检测从锂靶上发出的α粒子,人眼通过显微镜观察α粒子打到闪烁屏上发出的微弱闪烁。
年5月27日,康拉德·埃尔维耶姆出生
美国生化学家康拉德·阿诺德·埃尔维耶姆(ConradArnoldElvehjem,.5.27-.7.27)的一生几乎都在威斯康星大学度过,他年毕业于该大学,并于年获得博士学位,此后留校任教,年任生物化学系主任。他最著名的工作是确认了烟酸是一种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其缺乏会导致糙皮病。年埃尔维耶姆以患有黑舌病的狗进行研究(黑舌病是狗所患的类似于人类糙皮病的一种疾病),他给一只狗喂30毫克的烟酸。给药后病情有明显的改善,进一步喂药后病狗完复原。这一研究的意义远不只是证明了烟酸是一种维生素及抗糙皮病因子。根据生物化学的知识,人们已能确定糙皮病是一群症状,这些症状是由于某些酶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失去正常功能的是利用结构中含有烟酸的辅酶的那些酶。机体不能从简单的化合物制造烟酸,而必须由含有烟酸的食物来供应。
年5月27日,私立复旦公学成立
年3月7日,上海震旦公学于右任、邵力子等余名学生全体退学,反对法人干预教育,“废英文,重法文,教育各权皆掌之西教习”。震旦公学校董、近代教育家马相伯支持学生的正义行为,宣布出资创办复旦公学,“复旦”两字由学校创始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本义是追求光明,寓含自主办学、复兴中华之意。
年5月27日,私立复旦公学成立。马相伯、严复等先后担任校长。年李登辉开始担任校长,一直到年。在他长达23年的校长任内,复旦发展成为一所以培养商科、经济、新闻、教育、土木等应用型人才闻名的、有特色的私立大学,形成了从中学到研究院的完整的办学体系。包括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内的许多知名人士都曾出任“复旦校董”。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复旦部分师生在吴南轩校长带领下,辗转内迁重庆北碚(渝校)。年增设了农学院。
经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准,年元旦复旦由私立改为国立,全称为国立复旦大学,吴南轩、章益先后出任校长。年夏,渝校迁回上海江湾原址,与沪校合并,学校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复旦大学成为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
年,原复旦大学与原上海医科大学合并成新的复旦大学。学校占地面积.9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
复旦大学(FudanUniversity)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工程、工程、双一流A类,入选“珠峰计划”、“计划”、“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为“九校联盟”(C9)、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环太平洋大学协会的重要成员,是一所世界知名、国内顶尖的全国重点大学。
复旦师生谨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严守“文明、健康、团结、奋发”的校风,力行“刻苦、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发扬“爱国奉献、学术独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复旦精神,以服务国家为己任,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年5月27日,罗伯特·科赫逝世
德国医生和细菌学家,世界病原细菌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罗伯特·科赫(RobertKoch,.12.11-.5.27)年在德国格丁根大学学医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后,赴柏林进行6个月的化学研究,在那里又受到Virehow的影响,在年科赫到汉堡作了一段时间的住院医师,然后先在兰根哈根开业,不久于年到波森省的拉克维茨开业,在波森他通过了地区医官考试。
年婚后科赫到东普鲁士一个小乡村沃尔施泰因当外科医生,在那建立了一个简陋的实验室,并多年在此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科赫在没有科研设备,也无法与图书馆联系,更无法与其他科研人员接触情况下开始研究炭疽病。他的实验室就在他的家里,他的科研设备除了他妻子送给他的显微镜外,其余都是他自己设法解决的。年他到布雷斯劳用3天时间以公开表演实验的方式证明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因。他认为每种病都有一定的病原菌,纠正了当时认为所有细菌都是一个种的观点,从而兴起了关于疾病根源的研究。
年科赫应邀赴柏林工作,在德国卫生署任职。在这里他拥有了良好的实验室和助手。年他创立了固体培养基划线分离纯种法;应用这种方法,主要的传染病病原菌被相继发现。此后,他转向结核病病原菌研究。他改进染色方法,发现了当时未能得到的纯种结核杆菌。为了大量培养出纯种的结核菌,他又改用在凝固的血清上接种培养,并将培养出的纯种结核菌制成悬液,通过注射豚鼠的腹腔实验,4~6周后豚鼠即死于结核病。他用实验证明结核菌不论来自猴﹑牛或人均有相同症状。并进而阐明了结核病的传染途径。年3月24日科赫在德国柏林生理学会上宣布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菌。
年科赫被任命为德国霍乱委员会主席并被派往埃及调查那里的霍乱暴发流行情况。他和他的同事一起发现了霍乱病原菌是形如逗号的霍乱弧菌,并发现该菌可以经过水﹑食物﹑衣服等途径传播。根据他对霍乱弧菌的生物学知识以及其传播方式的了解,科赫提出控制霍乱流行的法则,这些法则于年被各国批准并形成至今仍沿用的控制霍乱方法的基础。~年,他还在埃及﹑印度等地研究了鼠疫﹑疟疾﹑回归热﹑锥虫病和非洲海岸病等。年发表了控制结核病的论文,同年科赫以举世瞩目的开拓性成绩,问心无愧地摘走了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年5月27日,吴式枢出生
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吉林大学物理学科创始人之一吴式枢(.5.27—)他主要从事核内介子自由度与量子强子动力学的重整化方面的系列性研究性工作,建立重整化计算方法,研究相对论无规位相近似(RRPA)中的一致性问题,给出RRPA核的完整表达式。该表达式不仅严格满足RRPA一致性的要求,而且也同时顾及负能海以及有关项的推迟效应。
吴式枢院士祖籍江西省宜黄县,生于北京,年于同济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年留学美国,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研究生院,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当时他的父母在台湾,弟弟在美国;但他不顾导师挽留和亲人的劝阻,响应周恩来总理对海外科学家的号召,毅然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由于学术成就突出,年仅28岁的吴式枢博士被教育部批准为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教授,是当时国内最年轻有为的教授之一。年起投入创建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物理系的事业之中,年又亲手创建了理论物理专业。年至年任系副主任,年至年任系主任,年后任名誉系主任。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呕心沥血,为吉林大学物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8年5月27日,风云三号
我国首颗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8年5月27日11时02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颗装载10余种先进探测仪器的卫星升空使中国气象观测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赵洪武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