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光是眼睛屈光不正的一种,平行光线进入眼的屈光系统以后,两条垂直的子午线无法汇聚于一点,也就是焦点。导致形成两条焦线。无法形成清晰的物象。看东西的时候无论远近,无论怎么看都看不清楚。必须通过屈光矫正以后才能看清。这种屈光不正不同于远视或者近视。低度的远视,远距离看得清,近距离看不清。近视是近距离看的清,远距离看不清。高度远视使远近都看不清,但是它可以形成焦点。只是物像在视网膜之后,视网膜没有办法清晰识别,看到的是焦点前面的弥散圆。
我们前面的科普知识已经讲了,大的散光是近视进展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其原因就是形成模糊像,所以散光的孩子,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戴上眼镜,只要是学习或者是精细用眼。散光大多数是先天性因素所致,也可以是出生以后,因为角膜受到外力或者是感染以及营养不良等等因素导致。因为远近都看不清,所以孩子表现为视力模糊视疲劳,咪眼代偿性头位。我们的屈光系统对于75度以下的散光是可以代偿的,但是有个别人对散光比较敏感,75度以下的散光也要矫正,大部分不需要。
散光的结构来源,它可以来源于角膜,晶状体,玻璃体,黄斑,也就是任意一个屈光系统出现,折射不规则,都会出现。临床上几乎所有的散光都来源于晶状体和角膜。
验光时候说的散光是系统性散光。也就是角膜,晶状体,玻璃体,黄斑等导致散光的综合。因为主要是晶状体和角膜,其他很罕见,我们就不过多的说了。系统性散光决定佩戴框架眼镜时散光的量。因为系统性散光是角膜以及晶状体散光的综合。所以出现系统性散光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办法判断是角膜或者是晶状体。就需要进行曲率的测算。比如说有度的散光。经测算以后,角膜的散光是50度,那么可以推测晶状体散光是度。其实还有更多解,说的复杂了,大家听不懂。这样简单的讲的话,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至于理论问题是我们视光医生需要解决的。
塑形镜佩戴的时候说的是角膜的散光,如果没有散光的情况下,角膜是球形的,可以近似的理解,实际的情况,角膜是一个从陡峭到变平坦的一个渐变的过程。散光的角膜是椭圆形的,如果配适的好的话,一定是球形对球形椭圆对椭圆。球形就是常规的塑形镜,椭圆的镜片就是散光镜片。这样大家就可以理解医生为什么验光的时候没有发现什么散光。但是为什么佩戴塑形镜的时候给予了散光镜片。就是这个原因。只要角膜的散光比较大,塑形镜验配的时候,定位就不会特别的稳定。通过散光设计可以让镜片稳定的附着于角膜中央。让塑形镜把近视性离焦环稳定的固定在光学区周围。
刚才举的那个散光的例子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例子,是晶体源性散光非常大,是为了说明现在要讲的事情。我们正常情况下,晶体源性的散光比较小,角膜散光比较大。理想的状况下是晶体和角膜散光都不大。刚才那个例子如果。进行角膜塑形的话,散光的处理和我们现在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如果这个孩子以后做激光手术的话。一旦矫正了散光(实际是给角膜装上了一个可以和晶状体散光互相抵消的散光度数)。等孩子老了需要做白内障手术的时候。就需要装散光晶体。
啰里八嗦讲了这么多,可能有点儿拗口,理解起来有点儿难度,如果实在理解不动,请把这些专业的问题交给医生。作为家属实际需要了解的和想了解的就是这个病怎么看费用多少,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大至目前的疗效如何就行了。而不是研究发病机制,这是医生和科研工作者的工作。对于医生而言实际需要的是给。患者几个方案,患者根据自己的时间经济等情况来确定。目前我们医患沟通中,很多时候是没有意义的。我经常听家长说要学习,我们学习了这几十年还没有学透,还在不断进展。您觉得作为业余爱好能学多少呢?我们都怕半瓶子晃荡的,似乎懂,其实很多是不懂。这时候会知道很多障碍。我相信各个专业的人都不喜欢自己专业的这种人。让你无从下手。还是专业人做专业事,这样比较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需要了解专业健康知识的请入群,有紧急需要医疗支持的可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