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新增数千件专利的公司,如何进行知识产

如果企业每年申请数千件专利,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把有限的专利经费,平分到每一件专利,会导致什么结果?

如果企业已积累上万件有效专利,公司领导要求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用专利挣些钱回来,上万件专利中,选谁出去挣钱,怎么选?

没有有效的知识产权分类(级)管理,很难优化知识产权管理的资源配置,把钱花在刀刃上,也很难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让每一件专利都充分发挥其价值。

国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在“7.2维护”中也提到

e)有条件的企业可对知识产权进行分级管理。

事实上,不能只在维护环节才进行分类管理,分类管理最好贯穿于知识产权创造、维护、运用和保护全过程,而每个环节的分类方法应该有所差异。

可是,怎么分?

既然分类这么重要,按理说应该会有不少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总结,上中国知网买些答案,照抄一下,不得一百分也能及格吧,可是用“知识产权分级管理”、“知识产权分类管理”以及“专利分级管理”等作为关键词,已经成为网红的知网,给出的相关参考答案少的可怜。(很想问一句,那些知识产权管理超级好的企业,为什么不共享一下经验)

“知识产权分级管理”检索结果

“知识产权分类管理”检索结果

“专利分级管理”检索结果

但也找到了一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比如中科院李晓娟等的实践经验及理论总结,另外,目前不少关于高价值专利、专利价值评估方面的研究,也都提出一些分类的指标,一级指标一般都包括技术、法律、经济三个维度,也有研究增加了战略、市场等维度。

但是这种分级方法对于申请量较大、专业人才队伍相对较少的集团化企业来说,很难有足够的人力和精力保障。

最关键的问题可能还不是人力物力:

首先,目前关于知识产权的分类方法,主要集中在专利,而没有着眼于支撑公司业务和科技竞争力,统筹考虑专利、技术秘密、产品商标以及相关著作权等。

其次,关于专利的分类,也主要针对已经获得的专利,相关指标无法适用创造阶段。

再次,指标过于复杂,可操作性差。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分类指标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和结合公司业务和科技发展,成为了为分类而分类,不自觉中忽视了知识产权分类要服务于谁和分类的目的。

发现问题(挑刺)有时候很容易,解决问题才是责任与担当。惟愿同行一起共同探索实践。




转载请注明:http://www.tcshunjie.net/syrh/974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