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中华眼科杂志,,56(05) :-.DOI:10./cma.j.cn-0120-
晶状体是眼屈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lens,IOL)一直向着替代生物晶状体的功能不断发展,现代白内障摘除手术已经由传统意义的复明性手术转变为屈光性手术[1,2,3]。植入IOL不仅可以补偿无晶状体眼的高度远视状态,还能矫正白内障患者术前原有的屈光不正;同时,随着眼科生物测量设备和IOL计算公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预留屈光度数的精确性可达到±0.25D,在±1.00D以内的接近%[4,5,6]。然而,在临床工作中经常有白内障摘除手术后裸眼视力好却主诉视觉不适的患者,究其原因与手术过分强调术后预留屈光度数的正视化有关,尤其是术前合并近视眼的白内障患者。在IOL快速发展的今天,临床可应用的IOL的类型越来越多,使IOL的个体化选择成为可能,其中术后预留屈光度数个体化设计提出了不能以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患者正视为统一标准。那么,预留屈光度数什么情况下可为正视,什么情况下不能设计为正视,需要临床深入探讨。
一、什么情况下预留屈光度数应为正视
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正视化是屈光性白内障摘除手术的前提。近几年应用于临床的IOL类型快速增多,越来越多的白内障摘除手术医师认识到IOL个体化选择的重要性[7,8,9]。临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为患者选择哪种类型的IOL,如蓝光阻断IOL还是非蓝光阻断IOL、单焦点IOL还是多焦点IOL、球面IOL还是非球面IOL、该不该植入散光矫正型IOL等。当然,只有在确定IOL类型的基础上才能考虑IOL的度数、预留屈光度数以及手术方案等问题,而其中针对不同IOL类型做到预留屈光度数的个性化,对提高患者术后的满意度非常重要。
一般而言,术后正视化适用于拟植入多焦点IOL和单焦点IOL而愿意配戴老花眼镜的白内障患者。目前,在临床使用的多焦点IOL类型很多,但无论是哪种多焦点IOL,其使用的根本目的是脱镜,因此任何类型的多焦点IOL均应把预留屈光度数设为正视,否则就会影响脱镜状态下的远近视力,降低患者的满意度。此时,IOL屈光度数测算的精确性显得尤为重要,一旦测算存在误差就达不到术后正视的效果,会给医患双方造成负面影响。
尽管现代白内障摘除手术技术和IOL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白内障患者的脱镜需求,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在现阶段,由于费用、技术和认知等原因,多焦点IOL的使用率还很低,绝大多数白内障患者植入的是单焦点IOL。单焦点IOL因为没有拟调节功能,术后势必需要配戴老花眼镜以满足近距离用眼的需要。当然,由于白内障患者术前的用眼习惯、是否配戴老花眼镜以及对术后视力的期望不同,预留屈光度数术后是否为正视应在术前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尤其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