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近视大国,成年人近视患病率达40%以上。近视已成为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大问题。近视手术不仅可以改变角膜解剖结构、修复创伤,还可以改变光学功能,其安全性和术后视觉质量直接关系着公众的视觉健康。近年来,复旦大医院视光学科团队在该院视光学科带头人、院长、党委副书记周行涛教授的带领下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近视患者受益。
“世上有光,便有一切”
复旦大医院
院长、党委副书记周行涛
我国每年有约万近视患者接受近视激光矫正手术。如何使近视激光手术更安全、微创,患者术后视觉质量更高,拥有更“清晰、舒适、持久”的视觉,是人类视觉健康的大事。如果跟着光走,就不会生活在黑暗里,“这世上有光,便有一切。”笔者希望,近视学科可以还近视患者自由的视觉。
争取把最好的给患者
年,笔者跟随导师褚仁远教授创立了视光学科,并一直在近视防治领域辛勤耕耘,以找到近视防治的有效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迅猛发展,角膜屈光手术从RK(双眼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到PRK(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到LASEK(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再到全飞SMILE(飞秒激光透镜取出术),每种术式的出现都带来进步。
我们在这一领域做了很多突破性工作:
自主研发旋转式与水平式上皮刀,独创旋转式epi-LASIK(上皮角膜切割激光矫视手术)技术,开创了LASEK/Epi-LASIK角膜上皮基底膜与前弹力层的分离新方法,阐明其科学机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将准分子激光与像差研究紧密结合,产出的“准分子激光视觉光学矫正的关键技术与设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年5月27日,笔者为患者做了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取出术,即全飞秒SMILE的雏形手术,SMILE手术仅有2毫米的切口,通过飞秒激光在角膜基质层间进行预设屈光参数的3D扫描制作基质透镜,并通过2毫米的切口取出。我们要让整个手术越来越微创,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越来越高,争取把最好的给患者。
探索近视矫治新模式
学科发展和团队建设最重要的是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团队齐心协力的合作。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笔者和团队20年来在这个领域坚持不懈地努力,利用交叉学科优势,结合视觉科学、物理光学、屈光手术学等学科,致力于近视激光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探索出近视微创矫治创新模式。
我们创新透镜连续环形撕镜技术、激光表面镜技术、层间凹透镜技术、激光透镜联合角膜交联技术等;开展透镜个性化再利用,为难治性角膜营养不良和圆锥角膜等提供新的治疗途径。建立近视激光透镜技术术后角膜结构评估体系、揭示角膜光学功能和视觉功能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指导临床实践,提高视觉质量。
作为核心成员,笔者参与形成行业标准与专家共识《我国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手术规范专家共识(、年版)》;作为专家组成员之一参与撰写卫生行业标准《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质量控制》。
近10年,在飞秒激光领域,团队共发表了SCI论文篇,其中9篇关键性论文成为国际著名的《屈光外科杂志》的封面导读文章,并两次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多措并举鼓励团队做科普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复旦大医院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近视眼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眼视光学研究中心,有责任把新技术新理念传播给更多的人。自年建立的“近视防治与激光矫正”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在22年间已连续举办40届;自年起创立了“关爱近视微笑论坛”,带教近视激光手术医生,培训全国屈光激光技术相关学员等。
我们的目标不只着眼于做手术,而是希望近视能有效得到防控,希望近视眼越来越少。为了这个目标,团队一直在这条路上努力。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建成一支坚不可破的队伍才能发挥最大的力量。从“防”的角度出发,笔者一直在用多种激励手段,鼓励医生不遗余力地做近视科普。
年,复旦大医院出版科普书籍《青少年视力保健手册》,年、年连续出版科普书籍《近视远视弱视》《SMILE还近视眼一个微笑》第一版及第二版,年笔者主编书籍《儿童和青少年眼健康筛查与近视防控》《医海行舟》。
除了科普书籍,我们创立了“近视小飞侠”科普项目,开辟线上线下互动科普。运营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