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季。勤学苦读是新学期的自勉,梦想起航是新学期的追求,安全健康也是新学期的重要内容哦!
防传染▼
春季是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炎、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等。这些传染病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人员较密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较容易传播,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春季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
春季常见传染病
1流感(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
2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3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三天: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三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三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
4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圆形的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瘙痒。一般7-10天可治愈。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接触传染。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必须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为止。
5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传染病,一般2周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发热、耳下腮部、颌下漫肿疼痛,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经过飞沫使健康人群受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预后良好,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6风疹: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春季是风疹的高发季节。开始一般仅有低热及很轻的感冒症状。多在发病后1到2天出现皮疹,疹的形状及分布与麻疹相似,出疹迅速由面部开始发展到全身只需要1天的时间,发热即出疹,热退疹也退,这些是风疹的特点。枕后、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也是本病常见的体征。风疹患者、带有风疹病毒却没发病的人和先天性风疹患者是此病的传染源。发病前5天至7天和发病后3天至5天都有传染性,起病当天和前一天传染性最强。感染后基本上能获得永久保护。空气飞沫传播是风疹的主要传播途径,日常的密切接触也可传染。
预防措施
1、定时开窗自然通风
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2、接种疫苗
常见的传染病现在一般都有疫苗,进行计划性人工自动免疫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环节,预防性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积极手段。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饭前便后、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应用卫生纸掩盖,用过的卫生纸不要随地乱仍;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等。
4、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
春天人体新陈代谢开始旺盛起来,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机,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经常锻炼增强抵抗力。
5、切莫讳疾忌医
由于春季传染病初期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易被忽视,因此身体有不适应及时就医,特别是有发热、皮疹症状,应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如有传染病的情况,应立刻采取隔离措施,以免范围扩大。
防近视▼
孩子视力不好,最着急的莫过于家长了。但在生活中,不少家长在对孩子近视的诊疗与防控方面存在不少疑惑:孩子视力差是不是意味着近视了?孩子会不会得了假性近视?
疑惑一:
孩子视力差就是近视了?
视力偏低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生理性的视力偏低,一种是病理性的视力偏低。所谓生理性的视力偏低就是这个小孩子的眼睛相对发育得慢了一点点,但不是很严重。病理性的视力偏低就是眼睛可能有器质性的病变。
导致视力差的原因有很多,不单单就是近视的问题,反而,学龄前儿童的视力差,95%都不是近视而是远视和散光造成的。
提醒家长:
建议大多数儿童在入园的时候,也就是3岁左右,医院做两个检查:一个是散瞳验光,另一个是通过仪器测一下眼轴。通过两个检查的结果来预测一下孩子将来的屈光状态的发展趋势。通过这两个指标的测定,我们就可以大致了解这个孩子眼睛的屈光状态,就可以推测出孩子未来是否容易患近视眼。
疑惑二:
近视别太早戴眼镜?
有些学龄儿童,在一二年级就近视了。很多家长会坚持不给孩子配眼镜,认为“一旦带上近视眼镜就摘不下来了,戴眼镜近视会越来越深的。”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①近视本来就会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睛的长度即眼轴会增长,近视的度数就会增大。
②在眼睛的发育阶段,孩子用眼太多,近视发展得也越快。
③已经近视的孩子,看远处的物体会眯着眼睛看,长此以往,反而会使近视发展得更快。
提醒家长:
孩子的近视到了一定的程度,该戴眼镜就要戴眼镜,不要因为家长的固执而害了孩子。
都是度近视的孩子,那些佩戴眼镜的孩子相对来说近视发展得慢一些,而没配眼镜的孩子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就到了三四百度甚至四五百度。
等到这个时候家长就会去尝试各种所谓的偏方:理疗、按摩、视力眼贴、眼保健操,其实这些方法倒不是有什么副作用,它们只是起到一个缓解眼疲劳的作用。比如一些针灸治疗,只是起到刺激视力短时间地上升,而近视眼的本质还没有改变。像眼保健操等对眼部穴位的按摩,只是暂时起到提高周围组织血供的作用,暂时会感觉眼睛不再疲劳,看东西更加明亮了,但个把小时以后,一切又恢复到原样。
疑惑三:
孩子可能是“假性近视”吗?
现在医疗界越来越淡化“假性近视”这个观点,因为“假性近视”的本质就不是“近视”。
所谓的“假性近视”,就是由于眼睛的过度疲劳而表现出来的疲劳性的视力下降,可能近段时间孩子的作业太多、用眼太多而出现的短暂性视力下降,散瞳验光以后,表现出的屈光状态是轻度的远视,或者没有近视,就是一个完全正常的屈光状态,所以称之为“假性近视”。
提醒家长:
这类儿童所占的比例是很少的,在近视的儿童中不足5%,但家长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患的肯定是假性近视,假性近视都是会变好的。”这也是一个很大误区。
家庭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应当了解科学用眼护眼知识,以身作则,带动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用眼习惯,尽可能提供良好的居家视觉环境。
0—6岁是孩子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家长应当尤其重视孩子早期视力保护与健康,及时预防和控制近视的发生与发展。
增加户外活动和锻炼
让孩子到户外阳光下度过更多时间,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近视。要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运动氛围,积极引导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或体育锻炼,使其在家时每天接触户外自然光的时间达60分钟以上。已患近视的孩子应进一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延缓近视发展。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督促孩子认真完成寒暑假体育作业,使其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引导孩子养成终身锻炼习惯。
控制电子产品使用
家长陪伴孩子时应尽量减少使用电子产品。有意识地控制孩子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40分钟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年龄越小,连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应越短。
减轻课外学习负担
配合学校切实减轻孩子负担,不要盲目参加课外培训、跟风报班,应根据孩子兴趣爱好合理选择,避免学校减负、家庭增负。
避免不良用眼行为
引导孩子不在走路时、吃饭时、卧床时、晃动的车厢内、光线暗弱或阳光直射等情况下看书或使用电子产品。监督并随时纠正孩子不良读写姿势,应保持“一尺、一拳、一寸”,即眼睛与书本距离应约为一尺、胸前与课桌距离应约为一拳、握笔的手指与笔尖距离应约为一寸,读写连续用眼时间不宜超过40分钟。
保障睡眠和营养
保障孩子睡眠时间,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10个小时、初中生9个小时、高中阶段学生8个小时。让孩子多吃鱼类、水果、绿色蔬菜等有益于视力健康的营养膳食。
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改变“重治轻防”观念,经常